若是不这样做,往后哪还有军心士气可言?
这些事做不好,轻则他会失去藩镇军效命,重则还可能引发将士怨忿,被藩镇军推翻。
武宁军兵力大量折损,接下来就要招募新的青壮补充进军营;甲胄兵刃丢失、损耗了,马上就得加紧铸造。
凡此种种,那一项不需要金银巨万?
而这一仗打到萧县被围的时候,常怀远手里就已经没了多少钱,回到徐州,他是有了时间筹措钱粮,可之前就榨不出多少油水的武宁各州,眼下又能生出多少银子来?
没有银子,那不是寸步难行,在这样的乱世藩镇中,是连身家性命都有危险!
处于这样的境遇里,常怀远哪里还有心思去理会城外的难民?
区区三万难民,闹不出多大的风波来,若是他们胆敢合起伙来作乱,刚刚在宋州吃了败仗,心情低落的武宁军正好可以发泄一番。
第七三二章 各有算计(1)
常怀远让麾下官员想办法筹钱,可这事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大家现在都没有办法,商量了整整一日也没个结果。
因为之前刚刚盘剥过藩镇一阵,眼下常怀远也不好继续压榨百姓,真要闹得地方百姓群起造反,金光教必定趁虚而入。
常怀远忌惮张京,更忌惮跟张京联手的金光教。
眼下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,其实是让藩镇中的富人出钱,可富人可不比穷人好欺负,他们不容易忽悠,谁会任凭索取?
而真正的权贵阶层,则是势力不小,实力非凡,影响力很大,贸然动手很可能引发动荡,必须要思虑周全。
眼看天色已晚,知道今日不可能有个结果,常怀远挥手让众人退下,自己坐在议事大堂里冥思苦想。
张京现在很渴望一种人。
能帮他搞钱的人。
无钱寸步难行,钱总是头等大事,对国家而言如此,对他这个藩镇来说亦是如此。
自古以来,能帮皇帝主持好国家财政,让国库充满银子,而又不至于让百姓造反、国家动荡的臣子,总是格外受到皇帝青睐。
尤其是皇朝中晚期的时候。
在能保证对臣子的控制力的前提下,皇帝甚至不介意对方做个权倾朝野的权臣,哪怕对方劣迹斑斑,被很多人冠以头号大贪官大奸臣的名头。
可张京纵览麾下官员,没发现有这样能搞钱的人。
议事虽然散了,但张京在众人离开的时候说得很明白,若是大伙儿解决不了武宁的财政困难,那从明日开始就得减少俸禄。
真正的官员,谁是靠俸禄吃饭的?
但这是个威胁。
威胁的目的,是为了让大伙儿知道事态的严重性,方便常怀远进行下一步行动。
是的,关于下一步如何行动,他心里早已有了主意。
向地方大族、富人大户开刀,从对方手里弄钱!
不过不能乱来,得有计划有目标——特别是要有目标。
也就是说,不能不分青红皂白,向所有权贵阶层伸手,要是那样的话,整个武宁都可能大乱,他这个节度使的位置都会不稳。
所以得从权贵阶层中选择一部分群体动手。
最好是,还能获得另一部分权贵群体的支持。
选择哪部分群体?
劣迹斑斑、鱼肉乡里、恶名在外的权贵大户?
开什么玩笑,哪个权贵大户不是这种存在?
大战结束之前,常怀远在藩镇聚敛财富,哪个权贵大户不是趁机上下其手、中饱私囊,导致从民间百姓身上搜刮的银子,大部分进了他们的口袋?
乱世当头,真金白银比什么都重要,这是活命的根本,是保全家人的基础,所以大家捞起银子来毫无顾忌,都像是饿狼一般。
既然不是选择罪行累累的权贵大户,那就得另外找一个标准。
这个标准是现成的。
齐朝有世家与寒门之分,延续到今日,十八将门、十三门第虽然已经遭受重创,几乎成了明日黄花,但各地不在这三十一世家之列的中小世家,亦或者说地方豪族,却是依然为数众多。
这些大族仗着自己在本地的非凡影响力,族中子弟在官场把持高位,在民间拥有大量资产,而且徒附众多,尾大不掉不足以形容,说是州县真正的主人都不为过。
常怀远当初出镇武宁时,为了稳固自身地位,让自己的政令得以施行,就任用了许多大族子弟为官,以获取对方的支持。
现在,这股势力已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。
之前筹措军饷时,这些大族不仅没出血,还趁机大肆捞钱。
常怀远作为一个外来人,且手握军政大权,有志于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,真正的心腹当然不可能是大族子弟。
而是寒门官员。
他麾下的寒门官员,与这些大族子弟之间,一直存在矛盾争斗。
这是必然的,大家都想掌握更多权
百合耽美